曹操为世人所知多是因《三国演义》这一位列我国四大名著的长篇古典小说,因而人们在未了解真正史实的情况之下,对其的评价多为奸雄。
甚至我们因其作为一代帝王较为独特的爱好而啧啧称奇,虽说肆意评判他人某方面的癖好并不值得提倡,但是这一在史书之上都留下痕迹的爱好可谓深受部分人的认同。
但其在三国时期真正的功绩并不会因在《三国演义》一书之中的反派代表这一形象而有所改变。
就相对权威的历史资料来看,其在作为一代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的同时,还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诗人。
一生之中种种传奇的遭遇和作为一代帝王无人可诉的想法作为诗篇保留了下来,甚至其融注无数壮志的诗句现今仍能在义务教育的课本之中为新一代的中华儿女带来诗和远方的追求。
正如他一生的经历那样,其笔下有《观沧海》畅颂其胸怀之大,有《短歌行》表其求贤若渴,更是希望天下归心,更是有《龟虽寿》表达其哪怕英雄迟暮仍壮志不减当年。
从其一生之中留下的诗篇可以看出他对自己一生的概括,也能听到其对一些积压在他心中情感的抒发。
接下来将由其生平出发,简要叙述其一生经历及写下《观沧海》这般脍炙人口的诗句时的想法,并由其一生的经验为今人提供指导。
一、曹操生平
公元155年,曹操生于一个宦官世家之中,其父为当时颇具盛名的宦官的养子。如此时代生于有着较为强大背景的家族之中,曹操也并未偏离纨绔子弟这一人们的普遍认知。
他自少时放浪不羁,并未将重心放在个人的进步之上,以至于当时的人并不对其有什么较好的评价。
其更多的是对武学感兴趣,于较早的时期就拜读过相关书籍,甚至为《孙子兵法》这一如雷贯耳的兵家名著注上了自己的意见。
但这毕竟只是大多数只见表面的世人意见,在当时有着较高名望的许劭对其评价为:“君清平之奸臣,乱世之英雄”。
显然这也并未真正的洞悉曹操的内心,其在乱世的所作所为可以说有别于“英雄”这一评价。
公元174年,曹操开启了自己新一阶段的人生,因其被举为孝廉得以跻身于当时的京城之中。
可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的曹操在这皇亲贵戚云集之地也并未改变自己的作风,丝毫不将当时得宠宦官的叔父这一名头放在眼里,让其为自己违反相关规定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朝堂之上的部分权贵已然不喜,可这般严格依法守法执法的人并不容易被恶意重伤,因而曹操迎来了明升暗贬的一纸调令。
后因遭受牵连被免去官职,又因朝堂需要被征成为议郎。
此时正逢宦官肆意干政,而真正心系社稷之人对其的策划又以失败告终。
此时曹操尚有报国之志,可其多次上书言辞恳切也极少被采纳,因此深知这一朝堂早已无法通过简单的几句话语挽救。
后因平定黄巾叛乱有功,曹操被调为济南国相,并一举整顿乌烟瘴气的官场。
可这等东汉政治腐烂入骨的时期,不愿依附权贵之人很难真正的发挥自身才学进行拨乱反正,因此曹操也暂时离开让人唏嘘的官场。
但这般民不聊生的时期不可能仅有一支起义势力,后又因情况实在紧急曹操在此被任为典军校尉。
可宦官和忠臣之间的争斗还并未停止,随着一系列事件的发生,不仅皇位换人,大权也被董卓所执掌。
曹操此时仍然忠于皇室,因此其拒绝了董卓的合作请求并开始发动各方开始了对董卓的讨伐。
之后便是真正的乱世,各方豪杰趁此机会乘风起势,开始了耗时已久的中原逐鹿。
此期间各方豪强都有相应的史料记载,他们之间纷争不断,以至于哪怕现今时代对历史有所了解的人都能点出一场场知名度极高且影响极为深远的战役。
而本文的中心《观沧海》也于公元207年曹操大败乌桓军得胜归来之时看到胜景由感而发。
二、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兴甚志哉,歌以咏志。
这篇脍炙人口的诗词哪怕我已忘记究竟是何时记下,现在仍能将其一字不差的背诵而出。
当然其不仅在篇幅简短却为读者描绘出一幅灿烂景象的同时,还抒发了曹操在此时无可比拟的壮志豪情。
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无法就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如此生动且诗意的描绘足以让哪怕没有见过真正大海的人都可以想象此等罕见的盛景。
辽阔的大海在其视角之下方法包容了真正没有尽头的宇宙,以至于日月星辰的轨迹仿佛都是以海底为开端。
虽说日月星辰无论何者都比这人尚不可探究至底的大海要巨大得多,但丝毫不会影响诗人此时的感官和心中无限的豪气。
若是没有真正建功立业的决心,又怎可能写下这哪怕是读到都能感受到其中壮志的传世诗篇呢。
相较于其他居于盛世喜欢用华丽的辞藻修饰自己诗词的诗人,如此质朴却又气势恢宏的诗篇可谓罕见。
不少文人崇尚着这般建安风骨,但居于太平盛世之中,没有如此传奇经历的诗人又有几个能从史书和少许诗篇之中收获此般感受呢。
或许因史书太过简短和概括,更是只记下了值得借鉴的大事,才有诸多笔者发挥的空间。
以至于大多数人都通过各种书籍看到了截然不同的曹操。
或许他们会说不论是乡间野史还是奇闻志怪都并非空穴来风,能有如此记载绝非完全没有一点史实可以依靠。
我的疑问是有着相当权威的古籍去了解历史的情况下,为什么会想着将民间杜撰化作自己的固有认识呢。
在我看来他们想要的并非真正的历史,反正在他们眼中这最多无非茶前饭后彰显自己学识广阔的一点谈资。
至于他们真正想要的,是他们想看到的东西而非真正的史实,毕竟一个看似荒谬的故事带来的情绪冲击远大于平淡而乏味的历史古文。
不以从历史之中获取经验为目的去选择想看的故事,那这个故事是否趋近于真实便不会在考虑的范围内了。
我也曾看到过一些可谓神奇的野史,且不说它们对曹操的癖好介绍之详细,更是看到了在一本奇妙的野史之中除去曹操的性别其他并未有太多的更改。
你很难想象我看见那个“她”字之时内心究竟是多么的躁动,甚至思想都被一场台风刮过,只余纷乱这一主题。
但我不可否认那一瞬间给我带来的感官刺激,想必这也是很多人在闲暇之时所追求的东西。
三、以史为鉴
正如上文之中所提到的那样,我对历史的观点从来都是将其作为自己行动计划的间接经验,让阅读其所耗的时间有真正的实际价值。
那么从曹操的传奇故事之中我能得到怎样的宝贵经验呢,在此我将说出自己基于其故事和诸多历史说说个人所获。
首先就是其哪怕能力出众还有着一块忠良知心,也未能改变日益腐败的东汉政权这一早期现象。
在历史之上有着数之不仅的类似故事,无数忠良之辈在面对早已腐败的官场时心中的无力感并非曹操一人所独有。
甚至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又有几个可以处理他人留下的满地狼藉,甚至在想办法解决问题之时,始作俑者还在旁边不断的造出新的问题呢。
哪怕有人真的拥有如此毅力和手段,看到却是为祸之人不断的邀功,甚至诋毁你而你无法反驳。
这种情况之下哪怕是一腔热血的青年也会就此跌入平凡吧。
因此向曹操这般举措,无论是就此隐姓埋名直至真正需要你且只能是你的情况下才露出獠牙,还是直接立足根本从本质上根除这一现状,都是不错的选择。
但说出这两个道理是否简单,真正的落到实处确实十分困难。
真正的忠志之人又有几个可以在见到山河破碎池鱼难免的情况下克制住自己改变现状的本能呢。
更别说根除一种有着无数根系的寄生植株,真正的铲除恐怕会直接将整体扼杀。
无数古人的事迹都告诉我们有才学和报国之志并不一定可以开启一个太平盛世。
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被贬出朝堂,有一身抱负最终只能“寄情山水”的欧阳修。
虽说他们生不逢时未能达成为国尽力的远大理想,但还是可以远离混乱独善其身的。
所有不符合时代的事物都将会改变,要么是直接被时代所淘汰,要么是在崭新的时代重生出崭新的一面。
一个有着足够能力的个体或许能够加速这个过程,但为了此事其付出和收益也就不成正比了。
或许是个人的思想比所处时代要先进,或是社会现状已然与时代的需求相脱节,居于这二者之中的个体所受的煎熬可谓难以想象。
他们有自己的理想却无法施展抱负,他们明知如何变化可以更加偏向“真理”,但受限于各种因素无法达到的理想对他们思想的鞭笞不知多久之后才能停下。
进步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但随着时间长河的缓缓流逝,它终结会到来。
当个体的能力实在是无足轻重的时候,就将目光放在诗与远方之上吧,总有一些比可憎现实要美好的东西等着你。
尾声
当今时代无数信息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又有几人可以从此之中找出最为贴近事实的故事和最为倾向真理的认识呢。
以利益为目的的话语铺天盖地,真实以成为了这个社会之中可遇而不可求的宝贵事物,既然虚假成为了人与人之间的常态,那就从古人的历史和诗篇之中汲取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吧。
你可以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的博大胸怀,可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以抒发自己抑郁不得志。
至于想要在这个繁荣盛世之中施展自己的抱负,其要求太过苛刻,难以企及,只能希望真正走上那条道路的英雄道阻且长,行而不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