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作为诗仙,留下了很多千古名篇。
李白的一生可谓是精彩绝伦,凭借一首诗让李隆基眼前的红人高力士脱靴。
这样潇洒有才华的人物,却被妻子嫌弃。

一般人遭妻子嫌弃肯定双方就陷入了争吵之中,李白却写了一首“最爽”的诗,其中有14个字被很多人当成了人生信条,这14个字是什么呢?
李白意气风发的少年时期
李白出生在一个世代经商的家庭,他是家族唯独的男丁,父亲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以后能继承家业走上经商的道路。
奈何李白志不在此,根本不喜欢经商,而是喜欢读书。

当父亲给李白很多经商书籍时,李白都不屑一顾:“父亲此类庸俗书籍以后请不要再赠予我阅读了。”
父亲被李白的话震惊到,看来儿子的确在这上面不会有什么造诣。
李白更喜欢文学方面的书籍,经常看书到深夜。
李白从小就清楚自己的目标,不是要当富商,而是要做一个为国为民的好官。

李白的父亲之所以不想让他做官,主要就是唐朝有一个规定世代经商的家庭就应该延续下去,而且商人身份低微,是没有资格进入仕途的,除非才华特别出众有资格实现阶层的跳跃,不然没有从政的机会。
文学才华出众可能会得到皇亲国戚的赏识,这样就有机会让皇帝知道自己。
李白的父亲知道家族没有和皇亲国戚搭边的人,所以想让李白就老实继承家业,不要惹出什么事端,官场上的是非比商场上更多,应付起来也更棘手。

李白个性坦荡又不羁,在官场上不够圆滑很容易就有牢狱之灾。
只不过李白生性倔强,决定的事情就要一做到底。
他还以樵夫朱买臣的例子向父亲说,这样出身的人都能做官,他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李白要当官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李白沦为了大家口中的笑柄:“一个商人的儿子,怎么会有机会当官呢?真是异想天开。”
李白为了维护父亲的尊严选择离家出走,正式开启一段爱谁谁的快意人生。
李白一边赶路一边规划人生,他也不知道自己要去往何方,他只知道自己的心之所属在官场,现在正是他自由漂泊的时候。
李白踏着自由的影子一路奔波,奔波的途中见识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写下了很多壮丽的诗篇。
李白出生富裕家庭对金钱花销没有什么概念,总是挥金如土,再加上他是临时起意离家出走身上没有多少盘缠,导致他没离开家多久就没钱了。
好在李白落魄时,碰上了一生的好友孟浩然。

孟浩然人品端正,没有因为李白落魄没钱就看不起他,反而对他很热情贴心,这让李白非常的感动。
孟浩然经常请李白喝酒,两人一喝醉就开始谈人生谈理想,聊着未来的发展道路。
孟浩然对仕途也有着强烈的兴趣,而且他不是出身商贾之家,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
两人相处没多久,孟浩然就得启程参加科举考试。
孟浩然离开李白时非常不舍,他耐心的叮嘱李白:“李兄不要灰心,既然有把握做官,那就大胆的尝试,头破血流也不可怕,反正咱们还年轻。”
少年李白的确是一腔热血,没有品尝过世俗的艰辛,朝着理想就是全身心的投入。
孟浩然担心李白会孤独,还给他介绍了一个女子。
这名女子身份可不简单,她是前宰相的孙女许氏。
虽说许家已经不混迹官场,但家里的权势还是在的。
诗仙的爱情经历
在孟浩然的介绍之下,许氏对李白很欣赏,觉得他很有才华日后必定前途无量。
许氏为了追到李白使用了不少的糖衣炮弹,比如:“你要是答应同我成亲,以后都不必为生计发愁,只需要专心读书做学问就行。”
李白想要的就是这样一个不受束缚的环境,很快他就答应了许氏的求婚。
两人婚后感情很好,许氏出身名门从小也读书写字,所以她不会像一般妇人一样要求丈夫必须外出打工或者是追求名利。
许氏从来不逼迫李白做不喜欢的事情,就放任他成天呆在书房写诗,有时候李白一写就是一整天,许氏到点就按时去送饭。
许氏很懂李白的心,知道他出身商贾之家想要从政很困难,但她也没有劝李白放弃,而是鼓励李白继续走下去。

许氏没过多久就为李白生下了一男一女,这让李白很高兴。
李白看着许氏和孩子,心中也曾想过不做官了,以后就安心的陪伴着他们,这样下去也挺好的。
可某一天,许氏突发重疾不幸去世,这让李白伤心不已,深爱的妻子就这样离开了自己,留下了一对年幼的儿女。
为了能有个人照顾孩子,李白又娶了刘氏。
刘氏和许氏完全不一样,刘氏出生在一个很穷的家庭,也不会读书写字,但胜在贤惠能料理家事。
刘氏和李白结婚时,两人都已经三十岁,早就不是年少时那种青涩懵懂的感情,得以柴米油盐为主。

两人要说有多么深厚的感情,那肯定是没有的,更多的就是一起搭伙过日子。
刘氏和许氏不一样,她不了解李白的心思,更不会支持李白的想法,她觉得李白就是一个只会在家闲着没事做的废人,他写的那些东西都是无人问津的。
其实刘氏有这样的想法,也实属正常。
刘氏家庭条件不好,从小连饭都吃不饱了,肯定没时间去搞诗词歌赋。
刘氏一看到李白成天在家没有事做就生气,就会指责他:“你要是没事的话,就去外面找份体面的活计养家,每天在家闲着你不害臊我还害臊呢!”
李白对这个没有文化的妻子没有什么话说,也懒得理她那些闲言碎语,自己这么多年的坚持怎么可能说放弃就放弃呢?

与妻吵架留下千古绝句
李白被刘氏羞辱了一番,心情非常不好,就找了一个酒馆喝酒,一边喝酒一边想念曾经的妻子许氏,要是许氏还在肯定不会指责李白,还会悉心安慰他,可惜没有如果。
李白安慰着自己,未来还是光明的,对生活还是要充满希望。
李白喝的微醺回到家劝说刘氏,希望刘氏能好好地支持他的梦想。
刘氏的思想已经固化,想要改变是不可能的。
刘氏又趁着这个机会嘲讽了一下李白,说他每天除了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做梦,家里的活儿一点都不干,真是没有一点用处。

刘氏平时在生活中很节约,但是李白花钱就很大手大脚,这让刘氏非常的讨厌,觉得李白不懂她的辛苦。
李白花钱大手大脚从来都不是在吃穿用度上,而是他喜欢购买书籍字画,一看到喜欢的就容易控制不住自己。
刘氏嫁给李白也受了不少委屈,不仅需要她养家,家里所有的活儿都交给她,两个孩子的生活也得靠着她料理,李白这么大岁数也不会打理自己生活,还是得刘氏来。
刘氏嫁进门没有买过一身新衣服,更没有吃过一顿好饭,偶尔还会被李白嫌弃没文化。
说到底,两人不管是从家庭背景还是思想高度,都严重不搭,两人产生矛盾也是意料之中的。

李白听着刘氏的哭诉,也理解了她的不容易,他内心有所触动发誓以后不会再出现类似的行为。
李白向刘氏保证不会再乱花钱,会为家庭开支负责。
经过多年努力,年近四十的李白终于有了一些名气,他觉得自己离官运亨通已经不远。
李白创作了很多的诗词,试图获得达官显贵的关注。
很快李白的诗作就传遍京城,他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大才子。
有一次唐玄宗微服私访,看见一个秀才正在吟诗,他一听这首诗就知道作者才华横溢,以后必定能成大器。
唐玄宗问秀才这首诗到底是谁写的,秀才老实巴交说出了这是李白写的,还将李白的著作都赠予了唐玄宗。

唐玄宗回宫后,就点名要见李白。
李白收到圣旨,立即就开始收拾行李。
一边收拾一边写诗,写下了一首《南岭别儿童入京》。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最后一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受到了很多年轻人追捧,当成了座右铭。
追求小半辈子梦想的李白达成了愿望,他的成功得益于坚持不懈和机遇,希望有一样理想的人也能和他一样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