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资讯 > 文苑杂谈
文苑杂谈
推荐信息
Recommend
热门信息
Hot

战犯们在功德林吹牛时,韩浚的一句话,让原本热闹的场面鸦雀无声

发布日期:2023-9-26 11:53:51 访问次数:312

在北京德胜门外,有一个北京战犯管理处,曾经关押过数百名战犯。其中不乏一些昔日的国民党高级将领,至今提起他们的名字,仍然耳熟能详。只不过,后世在提及这个地方的时候,往往都以“功德林”来代称了。

解放后,功德林汇聚了曾经不少的风云人物。他们当时虽然被关在功德林成了“学员”,生活条件却还是不错的。除了接受教育以外,还能拥有从事业余爱好的个人时间,兴趣相投的人还可以组成“兴趣小组”。

例如,黄维沉醉于发明永动机、廖耀湘背诵《哥达纲领批判》、陈长捷终日钻研《资本论》、范汉杰沉迷于高等数学的研究等等。关于功德林、战犯改造生活的书籍有很多,对这些事情都有比较详尽的介绍,也都不是什么秘密。

但这些昔日的国民党高级军官凑在一起,其实也不是特别和谐,互相之间揶揄几句,也是在所难免。有时候,大家凑在一起突然聊起一个话题,聊得火热起来,谁也不服谁,纷纷亮出自己以往的经历,作为吹牛的谈资,也就顾不得什么“好汉不提当年勇”的话了。

汤尧在黄埔军校期间,曾任职过上校兵器教官,当时陈赓是黄埔军校的学员。所以,每次大家围在一起吹牛的时候,他就会骄傲地说:“我当年可是陈赓的老师!”

文强攀关系的能力比他还强上一截,硬是吹嘘说,他是周恩来的学生,是朱德的下属,更是毛主席的表弟。最可气的是,他还说自己走到今天这一步,都怪他们没有带好他,甚至还以此为由,拒绝写悔过书,令功德林的工作人员感到好气又好笑。

原国军73军中将军长韩浚,听到他们的话却不以为意,他仅仅说了一句话,就让原本热闹的场面一下子变得鸦雀无声。他说:“这算什么,我当年还被任命为秋收起义的副总指挥呢!”

为何韩浚的一句话能有如此效果,只因他的一句话实在太有分量了。要知道,新中国的20多位开国将帅,都是从秋收起义中走出来的。这还不算评衔前一年离世的杨立三和有资格参加评级最后却没有参加的何长工。

在这些开国将帅之中,当年参加秋收起义时,地位其实并不高,最后却还是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例如,开国大将谭政,当年参加秋收起义时,职务仅仅是文书;开国上将陈士榘,参加秋收起义时只是一名普通战士而已。

若是从这两人的成就来看,自然也就很容易弄清楚了,当年被任命为秋收起义副总指挥的韩浚,是何等特殊的存在。当年能够出任这个职务意味着什么,功德林里的国民党高级将领自然都清楚,一时间无言以对,也就不稀奇了。

但问题是,韩浚当年在秋收起义时既然被任命为秋收起义副总指挥,为何后来又成了国民党的军长,并最终沦为战犯呢?这其中的曲折经历,还真是一言难尽!

家道中落

韩浚是湖北人,家里曾是当地的大户,家有良田,佃户种地。曾祖父曾凭借家财,在清朝捐了个秀才,原本很有前途,却因为染上了鸦片,导致家境日衰。幸好他的祖父韩承霖是一个有本事的人,参加科举考试后被选为县级教谕官拔贡。

等到了韩浚父亲韩樾这一代时,韩樾虽然受祖上影响,同样喜欢读书,又颇具才艺,却因为过度沉迷而无暇顾及家业。等韩浚出生时,韩家已经家道中落,甚至到了变卖田产维持生计的地步。

韩浚的母亲为了维持家里生活开销,只能整日操劳,才算撑住这个家,没有让韩家就此支离破碎。韩母是大家闺秀,虽然遭遇困境,见识还是远超普通村妇,无论生活多么艰难,依然坚持供韩浚读书。

虽然几年后就因为力不从心而导致韩浚辍学,早期的教育还是给韩浚后来发展奠定了基础。韩浚辍学后,留在家里帮助母亲操持家务数年。14岁时再次外出求学,考入黄州县城的实验小学。

彼时,正值反清浪潮高涨,革命思想奔涌的时刻,韩浚在校期间受到很大影响。立志投身革命以后,韩浚毅然决定投军。他兴致勃勃地赶往武汉后,却发现招兵时间已经过了,失望又无奈的韩浚只好暂时放弃当兵,继续四处求学之路。

韩浚辗转于武汉、上海、广东等地多年,半数时间在学习,半数时间在寻找生计。这段时期的韩浚颇为迷茫,不清楚未来何去何从。时值军阀混战的动荡年代,韩浚得到好友刘子通的指点,让他去广州投身革命。

韩浚南下广州以后,在朋友的帮助下,很快站稳脚跟,却仍然觉得未来一片茫然。

1924年,黄埔军校开始招收第一期学员,韩浚立刻报名,并顺利考入黄埔军校。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的产物,程潜原本是黄埔军校校长的重要人选,却因为蒋介石背后向孙中山告状,这才夺了校长之位。

蒋介石此举在当时引起很多不好的言论,都说他不仗义,出卖朋友。韩浚身为黄埔军校的学员,对蒋介石的举动也不看好,加上他与陈赓成为同班同学,又同住一个宿舍,在陈赓的影响下,接受了进步思想,成为党员。

后来,组织决定派陈赓和韩浚去苏联深造时,他们身为职人员,出国需要向校长请示。蒋介石知道他们都是共产党员,在学校期间经常组织一些对他工作不利的活动,认为让他们出国也是一件好事,就立刻同意了。

陈赓和韩浚到苏联以后,学习了半年的俄语,原本打算学好俄语以后再考进苏联红军学校学习深造,却没想到,在这个时候接到国内的急电,让他们赶紧回国,准备参加北伐战争。

命令不能违背,陈赓和韩浚只能怀揣遗憾准备回国。回国前,他们需要回国的人一起商量后,决定到莫斯科的学校、工厂、农村看一看,也算是参观学习了。参观这些地方的时候,都比较顺利,但最后他们要求去参观海参崴要塞炮台时,却遇到了麻烦。

在陈赓和韩浚等人争取下,苏方虽然勉强带着他们去看了海参崴的要塞炮台,但搪塞的意味十足,让他们参观的都是一些老旧设施,甚至还有一些拆得残破不堪的炮台,令陈赓和韩浚十分不满。

韩浚当时就质问了苏方陪同的参谋长:“我们都是党内的同志,你们凭什么不让参观?”韩浚语气很重,面对苏方参谋长丝毫没有怯意。他话音刚落,站在他身后的顾顺章却吓坏了,赶紧在身后悄悄扯了扯韩浚的衣服。

韩浚置之不理,继续据理力争,到最后终于成功参观了海参崴最先进的炮围。这种炮围在当时很先进,平时看不到,只有按下按钮才会升起来。就连炮弹的填装也都是自动的,射击的角度更是达到了惊人的90度,令他们大开眼界,同时也羡慕不已。

韩浚回国时,北伐部队在湖南,他就被安排在了上海从事地下工作。此后,他又被安排到南京工作,陈赓则去了武汉,两人彻底分开了。

奇袭杨森

北伐军打到武汉以后,韩浚被组织派往武汉。韩浚抵达武汉后,去拜访了时任学兵团团长的张治中。他曾在张治中手下当过连长,与张治中的关系非常不错,这次见面后,张治中提到学兵团刚刚成立,急需人手,邀请他出任少校连长。韩浚请示组织后,答应了张治中的邀请。

韩浚在学兵团的日子波澜不惊,十分安逸,却难有发展。在叶挺的介绍下,他又去了张发奎部当教官。张发奎当时军资充足,财大气粗,急需人才。听闻黄埔出身的韩浚来投奔,立刻热情相迎,并大方的拿出了500条枪和5万元经费交给他,让他帮自己招学兵,扩充军队。

韩浚没让张发奎失望,利用他给的枪和钱,迅速组建起十一军教导营,并拉来了黄埔四期学生袁愈给他当政治指导员。该教导营的规模虽然不是特别大,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参谋处、副官处、军医处、军需处俱全,算是打下了一个基础,未来仍有巨大的扩充空间,令张发奎十分满意。

1927年,另立南京国民党政府的蒋介石,打算趁着北伐军打进河南,无法及时回师武汉时,对兵力空虚的武汉发起偷袭,一举搞垮武汉国民政府。

蒋介石为了这一天蓄谋已久,当时武汉国民政府在武汉的兵力本来就不多,驻扎在宜昌一带的夏斗寅部,其实早已经被蒋介石拉拢过去,如今倒戈一击,此消彼长之下,蒋介石可谓是占尽优势。

除此之外,蒋介石还联系了杨森,让他率领第二十军同时对武汉发起进攻。一时间,武汉国民政府危机四起,陷入危局,能依赖的队伍不过三支,且战力都不是特别强。分别是中央军校武汉分校的学生兵、第四军新兵团和韩浚的教导营。

叶挺此时临危受命,肩负指挥作战的责任,根据当时的形势,命部队赶赴武昌外围抗敌。韩浚率教导营赶到战场时,新兵团已经与夏斗寅的先头部队开战。随后,由武汉分校学生兵组成的另一个营也赶了过来。

叶挺命韩浚同时指挥两个营,从敌人的右翼进攻,配合新兵团作战。两面夹击之下,敌军迅速溃败,为教导营争取到了转移去阻击杨森部的时间。战后,叶挺命韩浚率部开往嘉鱼,在那里渡江后,迅速占领丰口,在那里阻击杨森部的进攻。

韩浚善战,但此刻听到叶挺的命令后,心里还是有点发虚。毕竟他手里的兵力只有一个营,而对面杨森的军队则足足有一个军的兵力,让他抢占丰口阻击杨森,这不是以卵击石吗?

因此,韩浚接到叶挺命令后又问了一句:“抢占丰口没问题,但后续有没有增援部队?”叶挺闻言,当即就明白了他的担忧,却没有和他做任何解释,只是坚定地告诉他:“你只要快速前进,就一定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韩浚听了叶挺的话,顿时有了信心,立刻率部星夜行军赶赴丰口。教导营的行军速度已经很快了,却还是比杨森慢了一步,等韩浚率部抵达丰口时,发现丰口已经被敌人给占了。

韩浚见抢占丰口失败,预估强行渡江会遭重创,加上连夜行军的教导营也已经疲惫了,索性找个安全的地方让队伍休整,等到黑夜降临时,再趁着夜幕的掩护渡江。

夜幕降临,韩浚率部渡江。当时敌人将防守的重点全都放在了西面,反而丰口方向防守松懈。韩浚便率部从丰口方向奇袭敌军,令敌军措手不及,顿时乱成一团。在夜幕的掩护下,敌人不知道韩浚这边有多少人,只顾着抱头鼠窜,根本发挥不出兵力的优势来。

敌人溃逃以后,韩浚率部追击一段后,就立刻返回了丰口驻守。杨森数次反攻未能拿下丰口,一个星期后也就率部向西而去。毕竟,他听蒋介石的话是来捞好处的,可不是将自己手中的部队打光的。

蒋介石虽然生气,却也无可奈何,随着杨森的离去,也就意味着他暗中勾结杨森和夏斗寅偷袭武汉的阴谋被彻底粉碎了。

坎坷人生

战后不久,传来贺龙军长率部赶赴九江一带,准备参加南昌起义的消息。张发奎闻讯,立刻也决定率部前往,就不打算继续办教导营了。韩浚的部队则被安排进卢德铭率领的警卫团中,他本人暂时出任参谋长,来帮助卢德铭这位黄埔军校的校友。

贺龙率部去参加南昌起义是真的,张发奎却不是,这只是他打的一个幌子而已。张发奎的队伍中绝大部分都是广东人,他自己也是,早有率部返回广东的打算,只是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

这次他借着参加南昌起义的机会,将队伍带到九江一带后,就立刻表露了自己的真实意图。由于官兵大多数都是广东人,自然对他喊出的“回师广东”的口号很拥护,都跟着张发奎回广东去了。

对此并不知情的韩浚和卢德铭,仍然率部在武昌等待,突然接到两封急电,这才弄明白了当时的状况。一封急电不知是谁发来的,内容是“我们已经脱离张发奎,参加南昌起义了”(后来证实,该电报是起义指挥部周逸群发的)。另一封急电是张发奎发来的,让他们赶往九江。

韩浚和卢德铭商量后,决定暂不理会张发奎,直接率部赶赴南昌。两人率部转移过程中,遣散了那些只愿意跟着张发奎的士兵,给他们发了路费,但让他们将大部分的武器留了下来。

随后,又在途中招兵买马,补充兵员。抵达修县时,遇到当地一股千余人的土匪,匪首叫邱国轩,听到有军队过来,立刻就带着土匪进山藏了起来。韩浚有心收编他们,数次约见邱国轩,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民族大义和军饷来吸引他,最终成功收编这股土匪,壮大了力量。

完成此次收编以后,部队已经达到了3个团的兵力,卢德铭和韩浚都很高兴,打算将队伍成立为师。结果,当他们把这个想法对湖南省委主要负责人夏曦汇报时,不仅没得到同意,夏曦还让他们和辛焕文三人脱离部队去寻找起义队伍,原因是起义队伍急需有指挥经验的人。

离开自己建立成规模的部队,他们当然舍不得啊,但又不能违背命令,只好将队伍成立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托付给余洒度,让他出任师长。安排好军队以后,三人简单收拾下就上路了。

历经艰险,三人抵达武汉,去湖北省委请示最新指示时,向警予这才知道夏曦的安排,他当场就否定了三人去找起义队伍的决定,让他们赶紧回到自己的队伍中,继续扩大队伍,准备发起秋收起义。

最终,湖北省委决定,任命卢德铭为秋收起义总指挥,韩浚为秋收起义副总指挥,辛焕文则出任政治指导员。此次返程,他们得到了3000元经费,又给他们补充了6名干部同行。

人数增多以后,目标自然也就变大了,想要通过敌人的层层关卡并不容易,卢德铭决定分成3路返回,他们三人各自带两名干部走一路。

结果,9个人这一路险象环生,辛焕文带领两名干部连夜赶路期间,遭遇崇阳县警备队检查,双方发生交火,辛焕文在战斗中不幸中弹牺牲。

韩浚带着两名干部,在大沙坪的一家饭店吃饭时,突然听到外面有人大声叫嚷:“他们应该是和打死的那个人一伙儿的。”韩浚立刻就意识到不对劲儿,赶紧带着两名干部从后门逃了出去,警备队冲进来后,在后面紧追不舍,韩浚跑了几里地才摆脱敌人追击,但也和两名干部跑散了。

当时天色已晚,韩浚到一户老乡家借宿,老乡伪装得很热情,等他睡着了却悄悄向敌人报告。等韩浚醒来时,已经被敌人捆了个结实,送进了当地的监狱。幸好时任武汉绥靖公署副官长曹世杰是他的好友,得知他被抓以后,动用了关系才将他救了出来,带他回了武汉。

卢德铭虽然在当地农会的帮助下顺利回到了部队,却在率部参加秋收起义后,转移时因为掩护战友撤退而壮烈牺牲。韩浚则因为被关押,而遗憾的错过了参加秋收起义,等他回到武汉时,已经彻底与组织断了联系。

彼时的韩浚身无分文,在武汉靠冯玉祥参谋长刘骥的妹妹接济才勉强度日。无奈之下,韩浚去了上海,又辗转到广东,得到任南路督办兼军长的陈铭枢帮助,才得以在北海镇的盐务处得到一份秘书的工作。

可惜好景不长,大概过去七八个月的时间,陈铭枢就亲自来找他,给他看了一份蒋介石发给他的密电,让他将韩浚立刻押解南京。韩浚看完电报,吃惊不小,好在陈铭枢没打算把他交出去,给了他一些钱让他去了香港暂避。

1929年,韩浚从香港返回上海,得知蒋介石为了拉拢黄埔学生,在南京成立了一个叫“黄埔同学会”的组织。韩浚虽然始终联系不上组织,却并没有停止革命活动,他立刻联络在上海的黄埔同学,一起在上海成立“黄埔革命同学会”,积极宣传进步思想,专门给蒋介石对着干。

在韩浚等人的奔走下,“黄埔革命同学会”迅速壮大起来,又在各地成立了4个分会,影响力越来越大。

蒋介石听说以后,勃然大怒。上次他让陈铭枢抓韩浚就让他跑了,销声匿迹一段时间后,再次出现在上海后竟然又跟自己对着干。蒋介石这次派出大量特务对“黄埔革命同学会”成员进行抓捕,韩浚更是成为他抓捕的主要目标。

1932年,韩浚不幸被国民党特务抓到南京,被蒋介石软禁起来。此时的蒋介石,已经对韩浚没有杀心,反而想拉拢他和其他黄埔学生为自己所用。

因此,蒋介石和这些被软禁的黄埔学生见面后,没有露出獠牙,反而以黄埔军校校长的身份,对他们百般关怀,见面先给每个人发了500元,让他们解燃眉之急。韩浚自然明白,蒋介石这是在拉拢他们。

蒋介石的手段并不新鲜,但此时的韩浚却还是动摇了。终于,他被软禁在南京的半年时间里,没能顶住蒋介石的恩威并施,放弃了革命,甘心沦为蒋介石的马前卒。

此后,韩浚在国民党军中任职,先后参加了不少著名的战役。但他毕竟是反对过蒋介石的人,虽然受时局所迫,蒋介石没有杀掉他,而是将他争取到自己的阵营。但韩浚不是嫡系,在国民党内的日子也并不好过。

按理说,以韩浚的资历和战功,应该早就被提拔为军长才是,但和他同期在黄埔军校毕业的胡宗南都已经成为了战区司令,他却还不是军长呢。就连1943年回国的孙元良,都比他先当了军长,而他到了1945年才被提拔为73军军长。

1945年,日军战败的局势已经日趋明朗,蒋介石也已经开始蓄谋发起内战。在这个时候,蒋介石争取各路人马为自己所用。从这一点来看,韩浚得以在1945年当上军长,可能与蒋介石想打内战,急需韩浚给自己卖命有很大关系。

结局

1947年,韩浚率领的73军全军覆没。要知道,他率领的这个军可是全副美械装备,同样的军在国民党中也仅有十个而已。如今,韩浚兵败,精锐尽失,成了光杆司令,自杀的心都有了。

走投无路的韩浚率领残部四处逃命,却始终逃不出解放军的包围,疲惫不堪之际,颓然陷入了沉默。当时,在他身边有一个叫黄炎勋的高级参谋,对他发起了牢骚,抱怨着国民党肯定会失败,不想再回去了,不如直接留在解放区算了。

韩浚当时饿了几天,又心乱如麻,听了黄炎勋的话没有第一时间回答。黄炎勋误以为韩浚这是默许了,便立刻站起身向漆黑的四周高声大喊,附近有解放军同志吗?73军军长在这里,想和你们聊聊。

黄炎勋的喊声,在寂静的夜里非常引人注意,附近的解放军立刻闻声赶过来二十多人,将他们团团围住。确认了韩浚是73军军长的身份以后,便赶紧将他给抬往营部。因为韩浚当时已经饿得前胸贴后背,站起来走路的力气都没了,就这样成了解放军的俘虏。

被俘以后,韩浚其实是有投诚的机会的,但他和军区首长谈话时,却怎么也没有开口谈投诚的问题。后来他回忆才坦言,自己当时是担心在国统区居住的家人,蒋介石其实就是拿他的家人做人质控制他,所以他不敢投诚。

经过10余年的改造后,韩浚最终重获自由,并得到了一份武汉市政协的工作,安享了晚年。韩浚的人生,动荡坎坷,可惜在面对蒋介石时,没能坚定的继续坚持革命,才导致后来需要接受改造的命运。

上一信息:人,不能太闲

下一信息:无悔

二维码
微信

微信号:fdl867201610

QQ
电话
400 106 2866
邮件
867201610@qq.com
地址
河北省廊坊市香河县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