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哲学家陆九渊说:“今终日营营,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有采摘汲引之劳,而莹涸劳枯无常。”
碌碌无为的人,就像没有根的树,没有源的水,虽然可以采摘、引水,但是其干涸、荣衰是没有规律的,随时可能消失不见。
真正的财富,不是手里有几个钱,而是有赚钱的能力,可以钱生钱。
一个人,用智商加财商,做了金钱的主人,就不愁不富了。
因而,聪明的人,不会做守财奴,而是创造“财源”,享受赚钱和花钱两种快乐。
01
金钱,源自认知。
俗话说:“谁都赚不到认知之外的钱。”
逆向理解以上这句俗话,就会明白,提升认知,就是在赚钱;当赚钱的野心,超越了认知,就积极退回来,让智慧和金钱相得益彰。
芝加哥大学做了一个课题。
选择一家连锁店,销售人造奶油,定价稍微偏高。很长一段时间,销售业绩很差。
经过研究,调整了定价,少了一美分。结果销售提升了222%。
这就是有名的“一分钱效应”——细微的调整,可以带来巨大的变化。
有一位教育家说:“处处留心皆文章。”
赚钱有很多的方式,但是任何一种方式,都离不开“智慧”。就是干体力活,也不能蛮干,要巧干。
搬动大石头,可以用杠杆、滑轮,借助机器,效率提高了,收入就多了;做小生意,不能让别人习惯你的喜好,而是你去投其所好;打工,增加一些技术含量,就很快会被老板欣赏。
若做了超越认知的事情,富豪也会变成穷人。
出生在浙江嵊州市的吴胜明,从小就接触了父母的生意。
1984年前后,她贩卖雨伞、丝袜、收音机、电视机等,赚得盆满钵满。
1985年,吴胜明想尽办法逃避税负。比方说,从日本买轿车,拆解之后,运到海口进行组装,再销售。一口气就赚了几百万。但是她却触犯了法律,锒铛入狱,丈夫女儿离她而去。
提升认知,就是夯实人生基础,厚积薄发。
因而建议要发财的你,多读书、增加实践经验、主动和别人交流等,别只有野心,没有信心。
02
金钱,源自慈善。
莎士比亚说过:“善良的心地,就是黄金。”
行善积德,就像种地一样,让草木进入春天,在秋天的时候,就可以成倍地收获了。
若一个人得到了善报,那么他就是在赚钱,还在改变命运。
1987年的冬天,湖北孝感的肖崇阳夫妻在医院门口的垃圾桶旁边,发现一个襁褓中的女孩。怜悯之心,油然而生。
他们抱着女孩,原地等待了很久,不见人来认领。之后,办理了收养手续,把女孩当成亲生女儿来养育,取名肖晶晶。
家里多了一个人吃饭、上学,开支就大了。肖崇阳为了赚钱,帮人拉板车,扛煤气罐等。
再往后,肖晶晶去国外读博士,又回国照顾病痛中的肖崇阳。同时肖晶晶拒绝和亲生父母相认,也不要他们送来的五十万。
作家毕淑敏在《孝心无价》里写到:“‘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也许是数亿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
从家庭来说,家风好,儿女孝顺,父母有爱,就是在赚钱。
从社会来说,关爱他人,和大家一起合作共事,就是在发大财。
从人性来说,但行好事,不求回报。这是人性的富贵,不能用金钱来衡量。
反倒是那些用恶行来获得财富的人,虽然一时富贵,但是终究贫寒。得到的不义之财,都会毁掉。苍天有眼,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恶人,世界不可能是小人一直得志。
03
金钱,源自清贫。
清朝的某一天,文学家张潮和朋友一起聊天。
朋友吴野人说:“世上最穷苦的,就是读书人,被称为‘穷鬼’。”
张潮反驳:“天下唯鬼最富,生前囊无一文,死后每饶楮镪;天下唯鬼最尊,生前或受欺凌,死后必多跪拜。”
朋友陈康畴接话:“穷鬼若过世了,会被人尊重的。”
他们的对话,给人一个启示——一个很穷的读书人,在不同的言语中,变成了不同的人,或穷,或富。
打个比方。
蒲松龄是一个很穷的读书人,并且多次参与科考,都没有高中。于是他调整方向,去收集民间故事,出版了《聊斋志异》,从而名声鹊起。后人也对他敬仰。
谁说蒲松龄是穷人呢?只是看人的角度不同而已。
清贫的生活,可以分两种情况来看:第一,因为穷困,所以努力赚钱,物极必反;第二,收入不多,但是简单知足,开销很小。
要知道,一个贪婪的人,手里有千万钱,也会喊穷,还舍不得花钱,仍旧是穷困潦倒的样子。无疑是活成了悲剧。
正确对待清贫的生活,保持积极的状态,每天都遇见阳光,财富就会伴随一辈子。
04
朱熹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当你穷困的时候,去寻找致富的源头吧。一滴汗水,一句话,一个道理,一片土地......都能转换成金钱。
找到了钱的源头,就是拥有了人生的聚宝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与其拼命去求财,不如慢慢来,培养正确的金钱观,创造好的钱品,实现远大的钱途。
每一个日子,赚钱,花钱,还有结余,稳稳妥妥变富。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