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资讯 > 文苑杂谈
文苑杂谈
推荐信息
Recommend
热门信息
Hot

在宋词的百花园中,刘辰翁是一朵奇葩,他为宋词的落幕画上了句号

发布日期:2022-8-2 11:50:54 访问次数:522

在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学长河中,唐诗和宋词是两朵惊艳的浪花。唐诗和宋词因其各自的文学艺术成就,又如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两座并峙的双峰。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暂且不说唐诗,单论宋词,宋词是宋代文学的优秀代表,豪放和婉约就像宋词百花园中的两朵琪花瑶草,以其灿烂夺目的光彩和馥郁芬芳的气息惊艳着时光。

宋代词人名家辈出,宋代词作精彩纷呈。北宋词家如柳永、晏殊、晏几道、宋祁、欧阳修、苏轼、秦观、黄庭坚等,南宋词人如李清照、叶梦得、张元干、张孝祥、辛弃疾、吴文英、姜夔,蒋捷等。

不胜枚举的两宋词人将宋词的创作推向了高峰,一代代优秀的词人脱颖而出,为宋词进入文学殿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中豪放词更是在苏轼的笔锋下达到了高峰,苏轼之后的辛弃疾秉承了豪放词的创作风格,又将豪放词推向了另一个高潮。

宋末词人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中论述苏轼和辛弃疾的词作风格时,从三个层面进行了精彩的论述和精准的评价:

一、“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人物,尤其是苏轼的词作是宋代豪放词的先河之作。

像苏轼那些脍炙人口的词作,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放置于整个宋代豪放词坛,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刘辰翁对苏轼的词作做出这样的评价,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其文涣然如水之质,漫衍浩荡,则其波亦自然成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这是刘辰翁对苏轼词风和文学特点的高度评价。他认为苏轼的词作取材广泛,气象恢弘,意境开阔,清新豪健,独具风格。

三、“及稼轩,横竖烂熳,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又如悲笳万鼓,平生不平事并巵酒,但觉宾主酣畅,谈不暇顾。词至此亦足矣。”

在刘辰翁看来,辛弃疾的词作不仅秉承了苏轼的豪放风格,而且又有所创新。辛弃疾将人生际遇都寄寓在一杯酒词中,他的词作歌唱起来好像胡笳悲切、万鼓齐鸣,听起来让人酣畅淋漓,主客都是欢欣鼓舞,谈论不休。词作到了这种境界地步也算达到巅峰了。

刘辰翁从三个方面高度评价了苏轼和辛弃疾的词风特点,用词精准,评论精当。由此也可以看出来,刘辰翁所具备的词学理论与渊博的知识,刘辰翁为什么有如此渊博的知识呢?这与刘辰翁生活的时代和学习的环境是有密切关联的。

刘辰翁何以会对苏辛词做出这样的评价呢?因为他是豪放词的接力者,同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词学评论家和文学家


刘辰翁其人

刘辰翁,庐陵(江西省吉安市)人,生于南宋理宗绍定五年(1232年)。刘辰翁的少年时光是在家乡庐陵度过的,而那时的庐陵正是江西文化教育事业兴盛的时代,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江西的学术文化在北宋时期就非常兴盛,人才荟萃,江西在宋徽宗初年就因为“江西诗派”而闻名遐迩,文化氛围相当浓厚。

到了南宋,江西的学术文化氛围更加浓厚,尤其是在淳熙二年(1175年),朱熹和陆氏兄弟在江西上饶市信州铅山鹅湖书院会面,双方辩论学术问题,使鹅湖书院声名鹊起。

南宋学者黄震在《黄氏日抄》中写道:“抚州故名郡,至本朝而尤号人物渊薮。德业如晏元献,文章如王荆公,曾南丰,儒学行谊如陆象山兄弟一门之盛。其余彬彬辈出,几不容伛指。”

《黄氏日抄》中提到的几位名人都是江西抚州人,晏殊,字元献,江西抚州临川人;王安石,江西新干县人;曾巩,江西南丰县人;陆象先、陆九渊兄弟是江西金溪县人。

南宋著名文学家叶适在《水心文集》中就说到:“初渡江时,上饶号称贤俊所聚,义理之宅,如汉许下、晋会稽焉。”

因为江西有鄱阳湖平原,经济在当时是很发达的,自宋室南渡以来,大量的学术和文化领域的名人汇集在江西 。


淳熙六年,朱熹利用自己知南康军的机会,在庐山重修了白鹿洞书院,传道授业,广收门徒,也使江西的教育文化事业兴盛一时。此外,还有如杨万里这样的大学者也是江西籍。

受朱熹的影响,他的学生江万里于1241年在江西庐陵创办了白鹭洲书院,在赣州创办了宗濂书院。这两座书院的建立,直接带动了当地的教育事业的发展。

因为有着这样良好的学习环境,刘辰翁从小耳濡目染,得到了优良的教育机会,获取了渊博的知识。而且他还拜大学者江万里为师,在江万里的创办的白鹭洲书院学习,得到江万里的指点和教诲。

刘辰翁在书院学习的经历对他的人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后来的生活经历都与书院有着很大的关系。

初入仕途,敢于直言

刘辰翁于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年)考中进士,随后在在朝廷上由宋理宗亲自策问的考试(廷试)中,直言进谏,引起了当时宰相贾似道的不满,因而被评为丙等。

刘辰翁自觉在朝廷无法施展才华,便以母亲年老为由,出任江西九江濂溪书院院长。濂溪书院是宋代理学的发源之地,在北宋是周敦颐讲学的地方。

刘辰翁在濂溪书院期间,招收学生,讲授学业,传播知识,这样的举动为当地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切实的贡献。


景定五年(1264年),刘辰翁应江万里邀请,入福建转运司幕府。不久,他又追随江万里入福建安抚司幕府。从宋度宗咸淳元年至咸淳四年,刘辰翁历任临安府教授,江东转运司幕僚等职。

咸淳五年(1269年),刘辰翁在担任中书省架阁期间,适逢母亲去世,他便离开杭州回家丁忧。

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刘辰翁忧国忧民,政见多与贾似道不和。在贾似道主政期间,刘辰翁拒绝出仕,一直在家乡讲学。

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年)五月,丞相陈宜中举荐刘辰翁居史馆,刘辰翁辞而不赴。从这一点上来说,刘辰翁是一个有着耿直性格的人。

1275年十月,刘辰翁被朝廷授予太学博士一职,其时,南宋已是风雨飘摇。由宋入元,刘辰翁回乡隐居,定居于须溪之畔,并自号“须溪先生”。

刘辰翁是一个有着强烈赤子情怀的人,从此再也没有踏入仕途,一直在家乡埋头著书,讲授学业,钻研学问,以此终老。也正是在这段时间里,刘辰翁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其子刘将孙将他的作品编为《须溪先生全集》。

刘辰翁现存作品共计812篇,其中词就有358篇,这一数量仅为最初《须溪先生全集》版本的十分之一左右。由此也能看出刘辰翁是一位高产的文学家。其实将刘辰翁称为词人,是更确切的一个称谓。

刘辰翁的词风特点

刘辰翁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活动,但其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词的方面。他生活在宋、元易代之际,目睹了南宋最终被元朝所取代的历史事实。

作为南宋遗民,他的词作中的爱国思想反映得最为强烈,他是苏、辛派词人的继承者和接力者。

刘辰翁的词属豪放风格,受苏东坡、辛弃疾的影响很深,与苏辛词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刘辰翁的词作中往往表现出一种英雄失路的悲壮感情。

刘辰翁的词作兼容并蓄,取多家之长,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他的词风对元、明时期词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清末著名词学家况周颐《蕙风词话》中这样评价刘辰翁的词风:"须溪词风格遒上似稼轩,情辞跌宕似遗山(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有时意笔俱化,纯任天倪,意态略似坡公(苏轼)。"

家国情怀

刘辰翁生活在宋、元易代之际,他的词作常常通过描写时令相代、景物变迁来抒发故国之思。

刘辰翁的许多词中多次描写元夕、端午、重阳,反复咏叹伤春、惜春、送春之情,这些词作深切地表达了词人对故国故土的眷恋之情。

1276年二月,南宋都城临安失守,这一年正是农历丙子年,刘辰翁闻听此事后,伤感不已,随即写下长调《兰陵王·丙子送春》:

送春去。春去人间无路。秋千外,芳草连天,谁遣风沙暗南浦。依依甚意绪。漫忆海门飞絮。乱鸦过,斗转城荒,不见来时试灯处。

春去。最谁苦。但箭雁沉边,梁燕无主。杜鹃声里长门暮。想玉树凋土,泪盘如露。咸阳送客屡回顾。斜日未能度。春去。尚来否。正江令恨别,庾信愁赋。二人皆北去。苏堤尽日风和雨。叹神游故国,花记前度。人生流落,顾孺子,共夜语。

这首长词共三阕:上阕由“送春去”三字开头,“人间无路”四字写得悲怆伤心,是词人内心对南宋成为过去式这一既定事实无法接受的真实反映。

“斗转城荒”,描写了临安失守之后的衰败景象;“不见来时试灯处”,这一句是非常有寓意的句子,因为临安于二月失守。

临安失守前,词人还曾见证了南宋的最后一个元宵节,所以词人才会写出这样颇具寓意且异常伤感的句子。上阕是词人对临安失守后的衰败景象的描写,以及词人内心独特感受的抒发。

中阕由“春去、谁最苦”的设问开头,这一句也是全词的过渡句。一个“苦”字总写词人目睹的种种状况:“箭雁沉边”,被箭射中的大雁,带着声声哀鸣坠落到遥远的北方,再也不会平安归来;“梁燕无主”,梁燕还在,而主人已经不在。

这是词人用象征的手法写出了宋亡之后内心极度失落的情绪;“杜鹃声里长门暮”,写南宋的都城临安凄凉的景象。中阕将南宋君臣与庶民百姓所遭受的亡国之痛表达得淋漓尽致。

下阕由“春去尚来否”的设问,引出南宋大势已去,恢复无望的现实。刘辰翁在词中借用了江总和庾信的典故:

江总在陈后主时担任过尚书令,故称“江令”,陈亡后,他入隋北去;庾信是南朝梁国官员,曾出使西魏,梁亡后,被西魏扣留在长安,北周代魏,庾信还是被扣留,无法返回,庾信思念故国心切,写下了有名的《愁赋》。

刘辰翁借前人江总、庾信的故事自比,来抒写故国之思,词人此时此刻的忧恨之情与前人相同。同时,词作借“苏堤尽日风和雨”来渲染悲凉的气氛,全词词真意切,寓意深刻,在凄婉哀怨的腔调中戛然而止。

这首词通篇采用象征手法,每一阙用“春去”二字开头,暗喻南宋灭亡的历史事实,并以此为出发点,从不同方面描写了南宋灭亡的现实和词人的内心体验。

南宋灭亡的伤痛和词中的艺术形象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字字饱含词人对故国的怀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对故国的热爱,词作很有感染力,读来令人震撼。

清末词学家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评价此词:“题是‘送春’,词是悲宋,曲折说来,有多少眼泪。”这样的评价可谓一语中的,因为这首词中包含了词人太多的情感。

故土情怀

宋、元易代,成了词人难以忘却的纪念,他的词作也深深地刻上了时代的烙印。作为遗民词人,每逢佳节,这种对故国的思念之情就格外浓烈。

在元宵节的夜晚,词人看到临安城里街道上行人稀少,不由得想起往日临安城的繁华来,也引起了词人的亡国之恨和对故国的怀念之情。于是,他写下了这首遣怀之作《忆秦娥》:

烧灯节,朝京道上风和雪。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

百年短短兴亡别,与君犹对当时月。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发。

上阕写元宵节前夕,临安城里街道上行人稀少,触发了词人内心的情感:南宋都城临安,往昔的元宵节节,人们通宵达旦玩赏花灯,那是一派繁华热闹的景象。如今的元宵节却是风雪交加,行人稀少,城里城外,一片苍凉衰败的景象。

词人起笔,就以往昔临安城烧灯节的通宵达旦、繁华欢乐与现实中的风雪酷寒、无限凄凉进行强烈的对比。这两者对词人来说,虽然都是记忆犹新的事情,然而这两种不同的记忆却有着天壤之别。

“风和雪”是作者的一语双关,既是自然景象的实写,也是对江山易主的真实写照,更是词人两种情感的强烈碰撞,一腔对故国的思念之情在字里行间奔涌而出,词句充满了悲凉凄怆的情调。

词人触景生情,所以在下阕中直抒胸臆:人生苦短已经是很悲痛的事情了,偏偏又遭遇这样的伤痛;朝代更替,但明月如故,所以词人也只能对明月寄情了,词人也只能借明月寄怀故国了。

明月“照人烛泪,照人梅发”,这两句对仗整饬,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把明月的善解人意和词人的伤痛之情交织起来了,词作意境愈发苍凉

《忆秦娥》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全词体现了词人伤痛的心情,也将词人对故国的怀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再如这首《永遇乐·璧月初晴》,同样表达了词人在上元佳节对故国的深深怀念之情。这首词作于1278年,在词前还有一段小序,刘辰翁曾在1275年读过李清照的《永遇乐》。

词人有感于感于李清照的身世,对比当下时局,往事不堪回首,于是写下了这首腔调悲苦的《永遇乐·璧月初晴》:

璧月初晴,黛云远淡,春事谁主。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

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缃帙流离,风鬓三五,能赋词最苦。江南无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红无寐,满村社鼓。

这首词前有一条小序,小序是这样写的:“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上阕开头三句写景,一幅月明云淡、景色宜人的暮雨黄昏画面。接着再写临安宫苑,湖堤天气,寒暖适宜,看似写景,其实是词人的惜春伤春与对故国沦陷的伤痛之情。

接下来三句写香陌华灯的热闹美丽,这是反衬的写法。这是词人以景物作比喻,临安沦陷,江山易主,

词人内心无法者接受这样的现实,也一时无法适应新的时局,这是词人真实情感的流露。

下阕开头三句承接上阕,是词人对往事的回忆。“宣和旧日”,暗指北宋都城汴梁的繁华盛况;“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此句写宋室南渡,临安城的繁华和汴梁一样。

词人在感叹故国的繁华的同时,又抒发了对故土难忘的感叹。在这里,刘辰翁追忆了李清照的身世和际遇:李清照收藏的书籍在南渡时遗失殆尽,于是在元宵节写下了《永遇乐》一词。

李清照的《永遇乐》写得凄苦之至极,读来令人叹息不已。而刘辰翁自比李清照,用相同的口吻写出了这首“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的《永遇乐》。

刘辰翁写在元宵节的词作有着深沉的寄托,真实地反映了宋、元易代之际的时代风貌和对南宋灭亡的悲伤与哀痛,同时也刻画了词人作为前朝遗民的的心理。

亲情难忘

刘辰翁《桂枝香·吹箫人去》一词,作于中秋佳节之际。词人因为思念亲人,不由得回忆起以往中秋佳节的团圆时刻,于是写下了这首充满着淡淡忧伤的词作:

吹箫人去。但桂影徘徊,荒杯承露。东望鞭芙缥缈,寒光如注。去年夜半横江梦,倚危樯,参差曾赋。茫茫角动,回舟尽兴,未惊鸥鹭。

情知道、明年何处。漫待客黄楼,尘波前度。二十四桥,颇有杜书记否。二三字者今如此,看使君、角巾东路。人间俯仰,悲欢何限,团圆如故。

词的上阕写景,描写了中秋月夜,在写景中又回忆去年中秋节的事情,情景交融。上片以“吹箫人去”四字开头,点明今年的中秋节亲人们没有团聚在一起。

庭院中桂树的影子在明月之下婆娑摇摆,而词人却是对月独酌。中秋夜,月圆人离,不免令人伤怀,词人不由得回忆起去年中秋节的欢乐时刻来,去年中秋节,亲人们团聚在一起,他们曾荡舟江上,彼此还赋诗寄兴。

下片抒情,词人从今年无法与亲人团聚联想到明年,明年的中秋节又会是什么样的呢?

词人又进行了人与人的对比,这也使他陷入了沉思。词作写出了人间的悲欢离合,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更是对亲人团圆的一种渴盼。

这首中秋词通过写景、抒情的双重手法,对中秋夜晚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通过情景交融的方式道出了属于词人的那一份酸楚和无奈,这也是词人对江山易主之后,个人身世飘零的伤痛与感慨。

写在后面

刘辰翁生活在宋、元易代之际,他的爱国词则主要写于宋末元初,这些有着强烈家国情怀的词作更多地流露出词人对故国的眷念与怀念。

在词作艺术表现上,刘辰翁善于运用中锋突进的手法来表现自己奔放的感情,这种写作书法情真意切,真挚自然,因而格外具有感人的力量。

他的词作在沉痛悲苦中有流露出激越的豪放之气,长调《兰陵王·丙子送春》就是刘辰翁豪放词中的代表作品。

刘辰翁作为苏辛词派的接力者,将词作的豪放之风延续到了元初。由宋入元,刘辰翁放弃了出仕的机会,他以南宋遗民身份自居。

因为他对南宋故国有着强烈的眷念之情,这在他晚年的词作中有着如实地反映,他的词作也因为强烈的家国情怀而自成一家。

刘辰翁的词作有着深沉的寄托,真实地反映了宋元易代之际的时代风貌和词人的内心情感,同时也刻画了词人作为一位历史见证者的心路历程,这使得刘辰翁的词作有了深刻的内涵。可以说,刘辰翁为宋词的落幕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二维码
微信

微信号:fdl867201610

QQ
电话
400 106 2866
邮件
867201610@qq.com
地址
河北省廊坊市香河县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