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资讯 > 文苑杂谈
文苑杂谈
推荐信息
Recommend
热门信息
Hot

一首2000年前的奇诗,大诗人劝大家别学,才子不听,结果贻笑大方 [兴趣认证]

发布日期:2022-7-30 20:08:10 访问次数:565

近几年,课本上出现了一首名叫《江南》的乐府诗,取代了骆宾王的《咏鹅》成为了小学课本的第一首诗,很多人不太理解这首诗好在哪里。

全诗只有短短几十个字,却有多处重复,特别是最后4句“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更是跟顺口溜一样。它之所以能得到教育专家的推崇,是因为诗的语言清新隽永、明快自然,很适合小学生背诵。


事实上,文坛像这种诗并不少,而且有的写得很是高明,比如本期要和大家说的这首《芣苢》。这是2000多年前的一篇千古奇文,通篇48个字只有6个字不重复。不少名家将它捧为神作,清代文学家姚际恒甚至称其:“章法极为奇变”。但也有大诗人觉得它被高估了,清朝大诗人袁枚称:“今人附会圣经,极力赞叹”。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

《国风·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这首诗来自《诗经》,是当时民间女子在采芣苢时所唱,作者为周代的无名氏。“芣苢”是一种野草,又叫车前草,可食用。《诗经》中一叹三咏的方式很常见,大量重复的诗也不少,但像这首诗这样,通篇只有“采”、“有”、“掇”、“捋”、“袺”、“襭”6个动词不重复的,还是很少见的,这也是这首诗最大的特点之一。

诗的首行“采采芣苢”中的“采采”作形容词解,意思是鲜艳有光彩的芣苢。而6个动作则一气呵成,写的是采草的整个过程。大家先把草采下来,拿在手上,把叶子取下来捋好。“袺”是指拿衣服衣襟兜着,“襭”是指把衣襟扎在衣带上盛放东西。

从艺术效果上来看,这首诗和《江南》一样,通过动词和反复咏叹,通篇没有一个“乐”字,也没有一处正面写人物的神态样貌,却将人物内心的欢喜写得淋漓尽致,朴素而隽永。正因如此,它才得到了不少古代名家的认可,据笔者了解到,目前四川高校的专家正在研究怎么将它唱出来。

大诗人袁枚却认为对此诗的推崇是因为大家过于迷《诗经》,也劝大家不要模仿,但偏就有人不听,不信这个邪,非要一试身手,一位名叫章斋才子就模仿了几句:

点点蜡烛,薄言点之。剪剪蜡烛,薄言剪之。

史书上对这首仿作的评价是4个字“闻者绝倒”,意思是大家看到他的仿作都被雷到了。人家《诗经》之所以那么写,是因为女子采野草时确实一直在重复着手上的动作,心里也很欢快,所以一叹三咏地唱着歌。但哪有人在家里没事剪蜡烛灯芯,还一直剪,边剪还边欢快地歌唱的道理?所以这次模仿完全是贻笑大方。


事实上,《诗经》中还有不少经典是后世没办法效仿,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比如“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比如“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都是唐宋名家都不敢轻易仿的经典。之所以会如此,一方面是因为先秦的民歌太有地方风情,看似很简单,但平淡着透着大雅;另一方面它们来自民间,来源于生活,一般文人并没有这么深的体会。对这次失败的模仿大家怎么看
二维码
微信

微信号:fdl867201610

QQ
电话
400 106 2866
邮件
867201610@qq.com
地址
河北省廊坊市香河县
顶部